光线在水滴中的折射、反射与地球观测视角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弯曲形态主要由以下三个科学原理决定:
折射-反射-折射路径
色散效应 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,折射率存在差异。阳光经过水滴时被分解为七彩色带,红光偏折角度最大(42°),紫光最小(40°),形成从外到内的红→紫序列。
人眼-水滴-太阳的三角关系 只有位于特定位置的水滴,其反射光才能以40°~42°角进入人眼。这些水滴的空间分布构成一个圆锥面:
彩虹本质是这一圆锥面与雨幕的交线。人眼看到的“弧形”正是圆锥被雨滴层截取的轮廓。
理想情况下的圆形彩虹 若地面无遮挡且雨幕无限延伸,彩虹应呈现完整圆形(如飞机上所见)。示例: 瀑布旁或洒水时可见小范围圆形彩虹。
地平线的截断效应
彩虹的弯曲是光路折叠角度(42°) 与人眼视角几何的必然结果:
趣味延伸:若在月球表面(无大气)观测“彩虹”,需满足:①存在悬浮水滴 ②有明亮光源。其形态仍将符合圆锥截面的几何规律,但月球的低曲率可能使圆弧更完整。